一直从事乡村教育的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则希望,未来的学校是村庄的学校,让乡村的孩子即使在中国边缘地方也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
未来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聂菲)“教育界有一种舆论认为,‘停课不停学’把时间抢回来了,这就是最大的成绩。其实并非如此,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从疫情中学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应该紧紧局限在课本里面,我们应该向疫情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无限的可能去学习。”中国教育30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在2020搜狐年度教育盛典讲道。
“停课不停学”期间,疫情推动了“围墙内”学校和教师不断迭代,大规模的线上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所有人看到了教育的多种可能性。这不禁让一众教育人士重新思考,疫情带给教育真正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未来学校的成长形态又是什么样的?
盛典上,多所学校的一线的教育领导者围绕“未来学校的生长与重塑”展开讨论。
2020搜狐年度教育盛典。主办方供图
学校会不自觉回到“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的老路上去
疫情给学校的一线的教育领导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从学校领导和学校管理的层面分析道,原有学校的管理格局和模式是固定的、程序化的和有序流变的。但疫情的发生让学校处于多种事物的纠缠当中,除了要远程管理教育教学,还要防疫,之前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清单不再适用,全部进入新一轮的“原创”状态,去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学校管理和应对的模式。
“疫情期间出现最多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里面经历的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社会化过程,是线上学习代替不了的,也是校外的机构培训解决不了的。”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商红领看来,公立教育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格。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坦言,真正的挑战来自于“老师面对电脑那端孩子的无力感”,当孩子脱离了老师的掌控,没有教室的束缚,学习如何能够真正发生,这对老师们学习任务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可能99%的学校都进行了课程变革,但同样,也有99%的学校没有在变革的课程之下发生真正的学习,也就是说,到课程实施的环节时,很多学校就不自觉地回到‘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的老路上去。哪怕课程设计再漂亮,学生也只是在老师设计的情景下去学习。”刘艳萍观察到。
刘艳萍认为,学校应该去考虑如何把学校建成真正的学习社区?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学生来到“学习社区”后,能够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从而发育成完整的生命个体,建立外部世界的连接,走向社会。
调配库、摆渡船……学校的未来形态多元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之后,教育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表示,教育走向一种‘新常态’,走向真正的未来教育。另外一种声音则认为,疫情过去后应该回到过去,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来的教育模式来进行。”马国川发现。
那么,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学校究竟会变成何种形态?教育的下一程又在何方?
“如果盲目乐观地认为一场疫情就把现场教学带入到教学常态上来,是比较武断的。”刘艳萍表示,学校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老师的课程设计进行改变,包括课堂实施等环节在内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的设计;另一方面包括资源配置在内的学校所有空间设计都要服务于孩子们新的学习方式。
刘艳萍补充道,学校的学科教室应该成为学习资源的调配库,学生会带着学习项目,分走于不同的资源库之间,去找能够支撑其学习的策略。同时,学生也会得到老师的帮助,老师会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给出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诊断。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总顾问朱建民则认为,未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未来,学生学习的资源,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课堂和教师,还能通过网络空间来获取。
“未来,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未来不是互联网技术进学校,而是互联网思维进学校。”商红领称,要想做好学生的学习资源建设,就要利用各方最有效的资源平台来让孩子进行自由选择,寻求其发展方向。
林卫民表示,学校是把一个自然人摆渡成社会人的机构,相当于一个“摆渡船”,但一个自然人不会简单地就能变成社会人,要通过特别的训练。
“未来的学校是多元的,教育是私人定制的教育。办学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跳出教育来发展教育。高考时代拼的是分,但是在后高考时代,拼的就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以及合作精神。”朱建民强调。
一直从事乡村教育的贵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则希望,未来的学校是村庄的学校,让乡村的孩子即使在中国边缘地方也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
下一篇: 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 新时代儿童保护需上升为强国战略
上一篇: 湖北竹山: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